智慧学佛网 受用分享 是谁给了我们烦恼?如何将修行融于生活?

是谁给了我们烦恼?如何将修行融于生活?

学佛修行,个人的心境很重要,我们不应受外界环境影响,不要贪著钱财、名利、地位,不管周围是顺缘还是逆缘,我们都要施以大悲菩提之心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,越脏浊的淤泥,莲花生长得越茂盛、越清香、越纯净,花也越大。学佛修行

如何对治学佛后的另一种烦恼?

为了对治烦恼,我们选择了学佛,可是学佛后的生活未必如我们想象的就断除了烦恼,有时反而是因为学佛带来了烦恼。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过年回家的一次狼狈经历,让我对此有了深深的体悟。

春节,我随先生回老家过年。年迈的公婆看见我们回来,满脸堆笑,忙前忙后地张罗着,掩饰不住脸上久别重逢的激动……
相逢是那么美好,相处却没那么简单。在家短短几天,我竟然如坐针毡,身心疲惫,初见面时的那种快乐、喜悦之感早已烟消云散。才住两天就想逃离。
有时我想在二楼看会儿文章吧,仰头正对面,却供着几尊外道神像,每天香火不断,烟雾缭绕,令我无法清静!想下楼坐坐,却看见家人、邻居们正热火朝天地杀鸭拔毛,我不仅阻止不了,甚至觉得若不上前帮忙,倒是我的不是!于是赶紧逃离,躲进房间!这个“避难所”应该舒服一点吧!难过!房间里怎么会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?每每一觉醒来,不仅不能神清气爽,还越睡越昏沉,越睡越难受!邪门!农村的房子看似天大地大,怎么竟无有一处安身?
渐渐的,我感觉身体一天比一天沉重,正月初五那天不仅头痛的厉害,身体更像扒了层皮那样难受至极,每一寸肌肤,每一处关节,甚至连每一根汗毛都无处安放似的,那种难受真是无法形容。我赶紧乘车逃离公婆家。回到自己家时,我整个人只能瘫坐在椅子上,体内一阵阵发冷,一点力气都没有,嘴里时不时要发出几声呻吟才会好受一点……我觉得自己的正能量已消失殆尽,拼命想提起正念,却很难很难!
记得曾经闻听过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所说法《心动着境即是魔,随缘分别则无定》的法音,深入分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,容易生烦恼的50种对境,初闻听这套法音时真是受益匪浅,只可惜,我没有把佛陀的教言落实在生活中。
我反观自己,此行回家如此烦恼,如此狼狈,问题就出在自己的知见认知上,出在“心随境转”上。

在公婆家过年,这本来是我作为一个儿媳妇尽孝之时,可惜我为境所牵,处处生烦恼,而无以尽孝。
比如:面对书房中所供奉的外道神像和缭绕烟雾我心生烦恼,其实并非公婆烧香的问题,而是自己内心对公婆迷信外道的排斥。但我忘记了,外道神明也一样是我要利益的对象,既然公婆信奉神明,我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公婆来学习真正佛法。
在农村,过年杀鸡宰鸭是很正常的,家家户户都如此,犹如,我自己每天去农贸市场买菜,市场里不是照样在杀鸡宰鸭,开膛破肚吗?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无数的杀戮,那不是我所能改变的现实。但我被此境所牵而生烦恼时则同样是一种“我执魔”。面对此境,作为修行人更应该生发出离心,慈悲心,而不是烦恼心,唯有在那个现场尽己虔诚,持咒观修,祈请诸佛菩萨加持那些被杀戮的众生能往生佛土。
多年前曾看过一部影片《逆缘》,电影中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是对夫妻,男主为了不让女主念佛,故意改行杀猪,而且每次杀猪都特意让女主按猪脚,女主虽不愿意但拗不过丈夫,只好每次都念佛祈求佛菩萨加持救度这些猪,希望它们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由于她的诚心感召佛力加被,所有被她按过的猪全部得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以此功德圆满,这位女主人后来预知时辰,得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往生极乐,而陪同弥陀前来的却是已经往生佛土的那些被杀的猪。
虽然这只是一部电影并非佛教正理,但却蕴含一个深刻道理:每个逆境都可以成为我们修行的“增上缘”而累积功德资粮。
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常为境所牵,无法将所学修行之理应用到生活中,无端生发诸多烦恼。
有一邻居,为了生个男孩,让媳妇一再生养,可天不遂人愿,连生好几个,都是女儿。为了逃避罚款,为了不让媳妇抓去节育,就把女儿送走,只留长女在家。可遗憾的是,听说生了很多个,最终也没生个男的,更令他们奔溃的是,后来才发现唯一没有送人的长女,智力有障碍,是个傻瓜。这让夫妻俩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中。看到这位邻居几度怀孕,几度生子,几度骨肉分离,想想人生真是好苦啊,生老病死,爱憎别离,求不得苦等等,多苦啊!不过我更觉得他们很愚痴,因为愚痴才犯错误,也给自己带来痛苦。如果能明白众生皆是自己父母子女,能化小爱为大爱,爱天下芸芸众生,从种善因入手,何尝担心不会结善果?学佛修行,点滴落因果,只要明白这个道理,就会脚踏实地,从身边的小事修起,从生活的每一点每一滴修起。

其实,学佛修行,个人的心境很重要,我们不应受外界环境影响,不要贪著钱财、名利、地位,不管周围是顺缘还是逆缘,我们都要施以大悲菩提之心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,越脏浊的淤泥,莲花生长得越茂盛、越清香、越纯净,花也越大。而在干净的泥巴上、在高山顶那清净的地方却不会长或长不好,所以我们要明白: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

文/演化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智慧学佛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hxuefo.com/6483.html

作者: zhxuefo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