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学佛网 佛学基础 佛学知识︱三学

佛学知识︱三学

三学;又称三无漏学、三胜学,全称为(戒定慧三无漏学),如与信愿行结合者,乃是学佛修持实际解脱的原则、总纲领。虽然解脱道有很多方法,比如于《华严经》裡有许多菩萨,如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等皆有无量无数的解脱门。

三学

《大乘庄严经》《菩萨持地经》《永乐大般若经》《摩诃僧祇律》《成道必修定观法》

三学;又称三无漏学、三胜学,全称为(戒定慧三无漏学),如与信愿行结合者,乃是学佛修持实际解脱的原则、总纲领。虽然解脱道有很多方法,比如于《华严经》裡有许多菩萨,如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等皆有无量无数的解脱门。但解脱的修持有它决定的原则,那就是戒、定、慧三大解脱道,修行者由此三大解脱大道行持,方可超出尘海生死解脱的境界。所以称之三无漏学,更是佛教实践的纲领。

【戒】

戒的定义是不当作的不能作,当作的不能不作。总括就是「七佛通诫偈」 的内容: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诸佛教。」这是贤劫以来七佛共通的戒律。

第三世多杰羌佛《解脱大手印》-「育己利他,造良树德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最胜菩提,解脱手印。」所阐述的宗旨,对戒律是何等的重视。戒是有分次第的,从最基础的就是五戒十善,进而有八戒与入世行持的菩萨戒,出世比丘、比丘尼行持的沙弥、沙弥尼戒与具足戒,密乘的十四根本戒与三眛耶戒等等。

在此我们只能介绍基本的五戒十善,所谓五戒就在十善之中,明白了十善,就十善的内容可分为三类:1.身业类有三种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。2.口业:不两舌挑拨、不恶言谩骂、不淫词绮语,不妄语杂话。3.意业有三种:不贪欲、不瞋恚、不邪见。

而戒亦分为有相戒与无相戒之别,有相戒者名曰「身戒」;就是上述所有的事相戒。无相戒者名曰「心戒」;虽然无相心戒的境界非常高,也就是说必须在一切时,一切处皆不起分别、不生烦恼,动静一如,不为境转之心地无非是戒的境界。只要真发心、真修行就能达成。

然而守戒是佛教最重要的事情,无论显教或密教,大乘还是小乘,通通重视戒律,所以才有「毗奈耶者佛法寿命」,也就是说没有戒律就没有佛教。

【定】

定是念念相续的忆持现前作意,是所谓念念不忘矣。正念的相续繫念,一心住于一境,即是正定。再由一心的湛寂,心无所住而生其心。心达到寂灭境界,卽是正定。如实正智依之而现前。所以说正念与正定,是修慧的两元相应的法。正定是离欲.持戒而生的定,谓之正定,是以三业清淨为基础。修定的方法虽然有千百种,总归而论,皆依调身、调息、调心使精神念头集中,调整至内心平静谓之定。而正定的次第差别,亦可分为世间四禅八定,出世间罗汉所修的无馀依涅槃定,世出世间菩萨所修的无住涅槃定。观世音菩萨从闻思修果入之圆通大定,如来自得之寂灭大定,等等多种正定。如以量中量加以详述,亦是笔墨难书,故在此不多言,又名为谛定。《八正道经》云:「谛定为何等?生死意合,念止、相止、护以止、聚止,不可为,不作所有罪,不堕是名为谛定。」

【慧】

梵语;若那译为智,般若译为慧。明白一切事相而作决断称为智;瞭解一切事理而作简择为慧。大乘义章云:「知世谛者,名之为智;照第一义谛者,说以为慧,通则义齐。」又了知世俗上的道理,及一切因缘之事相谓智也;照彻世出世间法之真谛谓慧也。正智者;观照般若也,慧者;实相般若也,皆名般若者,因显智外无理,理外无智,理智一如也。《大智度论》云:「般若波罗蜜,是诸佛之母,诸佛以法为师。法者,即是般若波罗蜜。」大般若经云:「摩诃般若波罗蜜,是诸菩萨摩诃萨母,能生诸佛,摄持菩萨。」今既曰入佛修行学佛者,首当开佛知见,云何是为佛知见,般若正智是也。无论修任何法门皆致力于般若正智尔,故一切法不能离般若也,淨土法门如是,禅宗法门亦然,瑜伽密乘更亦如是尔。

声明:如果本文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本站删除!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智慧学佛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hxuefo.com/3702.html

作者: zhxuefo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顶部